自信從「小事」萌芽 首要勿讚壞!3招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過去的撰文和面談中,我都經常跟家長強調建立孩子自信心的重要,究竟自信心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呢?
自信可謂孩子長大成熟的關鍵條件,主宰了孩子能否成功建立「成長型思維模式」(growth mindset)。著名兒童心理學家Irina Gorelik指出,自信心低落的孩子會呈現兩種表現:一、難以面對負面情緒,因此較容易屈服於挑戰,很快選擇放棄;二、完美主義,容易質疑自己,不承認自己的功勞。如果你發現孩子有以上表現,又有什麼方法能幫助孩子重拾信心?
在這篇文章中, 我兒童心理學家郭博士會與你分享三大錦囊,助你輕鬆教出勇於面對挑戰和自信的孩子。
第一招:稱讚孩子時著重付出的努力

想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想必很多人會想到從讚賞入手,但其實有研究指出,過多的稱讚在長遠而言不一定能提升孩子的自我價值。這是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傾向肯定孩子做某事產生的結果,而這種以結果為本的讚譽反會令孩子將自我價值建構在外界的評價之上,從而忽視了自己對此事付出的努力,也不知道該如何進步。因此,Gorelik指出,讚賞孩子時應更著重於他在過程中給予的努力,以此激發孩子的上進心,引導建立「成長型思維模式」。
例如,孩子在足球比賽中射球得分,與其說:「你射球了,很了不起!」,不如說:「你花了很多時間練習射球,終於在比賽中成功入球了,有什麼感受?」,將焦點放在孩子的努力練習的事實,有助孩子洞察自己的付出,承認自己的努力,學習欣賞自己。
第二招:允許孩子感到失落憤怒,避免「修理」孩子情緒

為人父母總會遇過孩子哭鬧的情況,那時候你會做什麼?是叫停孩子?還是告訴他這件事根本微不足道,不值得為此流淚?但家長容易忽略的一點就是, 經常否定孩子的感受其實會令孩子的自我意識放大,對外界評價更為敏感,誤以為自己不足從而看不到自己的長處和害怕面對困難。因此,身為父母,要教導孩子處理負面情緒,就必先避免「修理」或否定孩子的情緒,情況許可下讓他感受失落憤怒,過程中從旁陪伴,聆聽孩子吐苦水。這樣一來,既能幫助可能不懂表達情緒的孩子了解當下感受,也能讓孩子習慣不如意,好好正視自己低落的感受與原因。
第三招:放手讓孩子承擔責任

失落和發洩過後,雨過天晴,孩子準備迎難而上了。很多家長也會害怕給予年紀尚小的孩子處理問題的重任,擔心孩子會(再次)感到挫敗,或承受無謂的壓力,但其實孩子比我們想像中都強大有能力。如果孩子闖了禍,如與朋友吵架了,不妨先讓孩子一起進行腦震盪(brain), 思考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讓孩子知道自己有解難能力。
除了解決衝突外,其實家裏大大小小的責任也可嘗試分派給小孩處理,例如,收拾玩具、到超市選購物品等。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先入為主,以為孩子一定不願接受挑戰,但其實在他們眼中,這些任務能展現自己變得成熟懂事,故此完成時會感到特別驕傲自豪。當然,隨著孩子年歲增長,任務難度可逐漸提高。例如,同樣是到超市買東西,小時候就可能負責寫購物清單,推購物車,與父母一同選購貨物;稍稍長大後就可以自行根據清單購物,再拿回家。
只要父母能從日常瑣事中多留意自己和孩子的舉動,就已經能為孩子的成長帶來莫大改變。
如果你也想以輕鬆的方法,陪伴孩子安定複雜的情緒,包括憤怒、憂鬱、傷心…歡迎你留意由我兒童心理學家郭博士和英國倫敦大學精神科醫生Dr Farhana一起為你的家庭所準備的<<兒童情緒動畫系列>>。在<<兒童情緒動畫系列>>中,你的孩子會置身於不同的情景,而且故事內容會根據孩子的選擇而有截然不同的結果,讓孩子能在輕輕鬆鬆的環境下學習安定自己的情緒: https://learn.drrosakwok.com/happymetrial/
如果你想與郭博士做線上一對一諮詢,請教郭博士有關孩子成長的問題/情況,歡迎你在facebook信箱pm郭博士的團隊: https://www.facebook.com/drrosakwok

鑽石山荷里活廣場凶案片段網上瘋傳,心理學家3大建議教你處理情緒困擾

會否讓孩子接觸電話、手提電腦? | 如何培養孩子的金錢觀| 訪問數碼營銷達人Ivan So

最近這幾年也十分流行講關於steam教育,你會否要求孩子要盡早接觸coding, steam, AI(人工智能)?| 訪問數碼營銷達人Ivan So

孩子「鬧極唔聽」?心理學家分享鬧之前先考慮這3點!
孩子「鬧極唔聽」?心理學家分享鬧之前先考慮這3點!成長中的小孩子少不免有調皮搗蛋的時候,為人父母想必也很頭疼。為什麼孩子總是不聽我話?明明罵了很多次,他是「明知故犯」嗎?如果你曾經也問過這些問題,以下內容或許能幫助你探進小孩心。在這篇文章中,我兒童心理學家郭博士會跟你分享責罵前可考慮的3大要點。比起責罵,一場知心的親子對話更有助小孩茁壯成長! 一、與孩子連結有時候,孩子「不聽你話」可能因為他根本沒聽見你的要求。試想想,當你全神貫注於工作中,甚至因為遇上不如意事而深陷煩躁、憤怒或失落的情緒時,你會聽到其他人的說話嗎?可能未必,小孩更是如此。因此,與其調高聲量對孩子大喊,不如主動親近孩子,蹲下來也好,緊握孩子的手也好,用孩子的視線觀察他,例如,

管教見微知著!兒童心理學家分享三個孩子容易忽略的禮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