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研究:想孩子越來越聰明,父母必須要做的三件事
到底我們要怎樣做,才能教出越來越聰明的孩子呢?今天兒童心理學家郭博士,會跟你分享哈佛大學的最新研究,讓你知道如果我們希望教出越來越聰明的孩子,我們一定要做到三件事。記得把三點全看完。
第一點,我們一定要做到的是要有耐性地向孩子解釋各種事情
有時候當孩子整天向我們發問:
「為甚麼會這樣?」
「為甚麼我們要這樣做呀?」
「為甚麼呢?」
有時候家長也會覺得,經常發問的孩子很麻煩,但是我們要盡量按捺自己的不耐煩,千萬別衝口而出說:
「我叫你做,你就做啦。」
「別再問為甚麼了!」
我舉一個例子,如果孩子認為,我不應該偷吃眼前的曲奇,純粹是因為媽媽叫我別偷吃,那麼如果媽媽或是其他長輩,不在孩子身邊時,他很容易會因為衝動而偷吃眼前的曲奇。哈佛大學提醒我們,比較好的做法是教導孩子
自己的行為會對自己以及身邊的人所造成的影響。
例如我們可以跟孩子說:「我知道你很想要吃眼前的曲奇,但是因為曲奇裏面有很多糖份,糖很容易會使得我們不能專心,而且你要記得這一盒曲奇
是我們一家人一起分享吃的,如果你偷吃了其他人的曲奇,弟弟和妹妹就會少了可以吃的曲奇。他們會不開心的。」只要我們有耐性地解釋,孩子就會慢慢學會,自己的行為原來會對自己和他人都帶來影響。
第二點,如果我們想要教出越來越聰明的孩子,我們一定要記得對事不對人
如果有一些事是我們要教導孩子的話,我們要避免對孩子說:
「衰仔包」或是「怎麼你這麼頑皮的呢?」。因為 「頑皮」或是「衰仔包」這些字眼其實是對人不對事,孩子聽到這句說話後,他也不會很清楚
到底自己做錯甚麼。所以比較好的說法是:「我知道你現在這一刻很沮喪
你也知道我們這個家庭是不會打人的,所以我不可以容許你打妹妹,你試試,其他方式來讓妹妹知道你真正想要跟她說的話。」同樣地,當我們稱讚孩子時,也是要對事不對人。盡量避免說「叻女」、「醒目仔」,這些字眼其實都是對人不對事。稱讚完孩子後,孩子也不清楚自己究竟是做對了甚麼
因而得到稱讚。自然而然,更難讓孩子再做出同樣的好行為,也更困難去重複做好行為。你想要看到的良好行為,比較好的方式是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很想要偷吃那一塊曲奇,我看到你在按捺著自己沒有偷吃那一塊曲奇,你做得非常好,媽媽為你感到驕傲。」通過你的言語,孩子就會知道他其實是有能力按捺自己的衝動性行為,這種對事不對人的讚賞方式,也會更容易幫助孩子,重複自己做得好的行為。
第三點,如果我們想要教出越來越聰明的孩子,我們一定要多跟孩子溝通
以及多陪伴孩子講講不同的故事。兒童心理學家研究告訴我們 ,儘管只是數個月大的孩子,雖然他們的大腦仍然未能夠明白所有詞彙的意思,但是其實數個月大的孩子,當他能夠聽到不同的詞彙時,其實這是會慢慢增加孩子的詞彙量。孩子對於不同詞彙的認識深度,也會慢慢增加。所以這一步,其實是為了孩子未來的語言發展所建立一個良好的基礎。所以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 ,多陪伴孩子探索不同的詞彙,當然也包括情緒詞彙,我們可以陪伴孩子探討一下:
他今天高興嗎?
發生了這件事後會否導致他有點沮喪?
當我們在生活中觀察到不同的小事時,都可以多分享給孩子,譬如我們可以跟孩子說:「你看到那個男孩嗎?,他跌倒了。他的膝蓋好像是摔破了,他現在應該是很傷心,也可能很希望父母能夠抱他一下,好讓他感到好過一點。」你可以想像自己是,孩子在這個萬千繽紛的世界中的一位導遊。在你的帶領下,孩子就能夠通過他的好奇心來探索這個世界。慢慢地,因為你用耐心來栽培孩子,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聰明。
如果你的孩子也是3歲至13歲,如果你也想要通過日常的大小事,陪伴孩子探索不同的情緒意義,包括陪伴孩子探索沮喪、開心、傷心、憤怒,這類孩子每天也會面對到的情緒,我鼓勵你了解一下由我兒童心理學家郭博士以及英國倫敦大學的精神科醫生 Dr. Farhana,我們一起為香港家庭所準備的HappyMe——安定孩子情緒的遊戲和故事系列。
歡迎你按此,了解由郭博士和英國倫敦大學精神科醫生Dr Farhana一起為亞洲的家庭所準備的HappyMe安定孩子情緒遊戲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