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一定要入傳統名校先有用?兒童心理學家郭博士分析為孩子選擇學校要留意的三點

香港家長容易有「萬般皆下品,唯有入Band One高」的思想,認為小朋友一定要入傳統名校,未來才有保障。
事實的確如此嗎?
作為一個兒童心理學家,我會在這篇文章與你分享當我們為孩子選擇學校的時候必須要注意的三點。
第一點:留意這間學校的老師對孩子有沒有期望
在兒童心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理論稱為「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這個理論解釋了當老師對孩子沒有期望,老師也不會在孩子身上花更多心力。然後孩子也會內化老師的看法,令孩子最終也認為自己是一個廢物,然後孩子也會做更多負面的行為,例如無心向學。

因此,當我為孩子選擇一間學校時,我會留意學校會否也認為有些人天生就整體來說比較好,這代表就連老師係認為非精英班的同學就不值得教。我最看重的就是這間學校的老師會否對不同程度的孩子也給予支持和信任,並且相信每一位孩子也有自己的強項。
第二點: 最重要的是老師對孩子的支持

我比較看重的是第二個論點:非精英班的學生,如果能有老師的悉心栽培,他們也能在英文成績中表現得有如與精英班中的學生的成績那樣好。我個人對於這個研究結果比較有興趣,因為這個論點證明了即使孩子在一間非傳統名校,如果老師願意相信孩子,並對孩子加以栽培,孩子也可以找到自己的方向, 並且得到好的成績。
因此,重點並不是在於到底這所學校是不是一所傳統名校,而是到底這種學校中的老師會否相信孩子的能力,並且願意花心機栽培孩子。
第三點: 留意這間學校會否着重幫助孩子建立全人發展

這不代表我們要孩子樣樣皆精,但孩子需要有一個環境讓他知道即使自己在學術成績上未必有理想的結果,他能找到自己真正有興趣的方向。
就連全球首富Elon Musk 也是在12歲的時候了解到自己對電腦特別有興趣,並且在14歲的時候建立人生第一個電腦軟件。
因此,我會十分看重一所學校有沒有給予孩子一個全人發展的機會,讓孩子能夠慢慢在校園環境中找到自己的「發光點」,令孩子知道我們每一個人也有自己的強項,我們可以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
總結:在新的學年,要對你的孩子有信心,給予孩子支持,孩子自然就會找到自己的方向。
如果你的孩子是3-13歲, 歡迎你按此,了解一下由我兒童心理學家郭博士以及英國倫敦大學的精神科醫生 Dr. Farhana一起為香港家庭所準備的HappyMe安定孩子情緒的遊戲和故事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