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方法教出自律的孩子
自律的定義就是孩子能夠管理自己的行為, 設立目標, 並且完成任務 。
為什麼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如此重要?
兒童心理學的研究顯示, 擁有較差自我管理能力的孩子, 較容易在學術上有較弱的成績 (McClelland et al 2007; Welsh et al 2010; McClelland et al 2014)。 長大後亦較容易患上焦慮症、 憂鬱症, 並且有攻擊性的行為(Martel et al 2007; Eisenberg et al 2010; Raaijmakers et al 2008; Ellis et al 2009)。長遠來說, 他們身體的健康狀況也會較弱, 較有機會成為癡肥和濫用藥物的人(Sutin et al 2011; Moffit et al 2011), 同時, 他們也有較大機會盜竊, 並且有時較低機會成為富裕的人(Moffit et al 2011)。
在這篇文章中, 兒童心理學家郭博士會與您分享三個方法, 幫助你教出有責任心、自律的孩子!
第一個方法 : 製造一個環境讓孩子能夠建立自我管理能力
相信你一定聽過大名鼎鼎的棉花糖實驗, 在這個實驗中, 正在讀幼稚園的孩子會給予兩個選項, 第一個選項是要現在這一刻就吃棉花糖, 或者孩子可以等一等, 如果他們願意等待, 就可以在15分鐘後得到兩個棉花糖。研究人員發現, 願意等待的孩子在若干年之後不但成績較好, 普遍來說整個人生也處於一個較健康的狀態 (他們有較大機會完成大學, 同時也有較少機會患有酗酒和吸毒的問題) 。
心理學教授Celeste Kidd 進一步研究如果小孩子並不信任眼前的大人, 這會否影響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結果發現, 如果孩子對眼前這個大人的信任度不足 (例如孩子覺得這個大人經常會說謊, 或者不遵守他的承諾), 那麼孩子就會更加希望獲得短暫並且較少的獎勵 (例如要這一刻得到一個棉花糖, 而不願意等待到15分鐘後得到兩個棉花糖, Kidd et al 2011; Michaelson et al 2013) 。
第二個方法: 幫助孩子避免誘惑
即使自我管制能力高的大人, 如果他們眼前有一個甜甜圈, 他們也很難抗拒不吃這個甜甜圈。所以其中一個最影響孩子的自我管制能力的原因, 就是孩子身處的環境 (Duckworth et al 2016), 我們要盡力把孩子很難抗拒的東西收好。
對於較年輕的孩子, 這就代表如果有一個玩具經常會讓孩子和另一位孩子產生爭執, 那麼較好的方法就是把這個玩具收好。 又或者如果孩子十分喜歡吃糖果, 那麼在逛超級市場的時候, 我們就要避開行走有糖果的部分。
對於年紀較大的孩子, 這就代表當孩子要做功課的時候, 我們要把孩子很難抗拒的電子產品收好。我們可以再踏出多一步:我們可以鼓勵孩子了解他很難抗拒的事物是什麼? 並且以實際行動減少這些誘惑。其實一個孩子如果能成功地抵制自己的誘惑, 其中一個孩子要建立的能力就是要預先設想這個環境會對他所帶來的誘惑和挑戰, 並且以適當的行為來減少自己的衝動行為。
第三個方法: 適時給孩子作出提醒
由於小朋友的大腦很容易被其他事情受影響, 適時地向孩子作出提醒, 也能幫助孩子更好的管理自己的行為。
心理學家Jane and Yuko Munakata (2015) 發現, 當三歲的孩子要完成一個任務的時候, 這個任務可能包括不同的步驟, 研究人員發現當孩子在正要完成這個步驟的時候, 如果身邊的大人能重新提醒孩子這個任務的要求, 這能大大增加孩子完成任務的可能性。這就代表孩子有些時候並不是不想完成這個任務, 而有可能這個任務有很多步驟, 這會令孩子很難集中精神, 所以家長在適當的時候提醒孩子這個任務的要求, 就能幫助孩子把專注力放在完成這件事上。
如果你的孩子也是4至12歲,我鼓勵你了解一下由我兒童心理學家郭博士,以及英國倫敦大學的精神科醫生 Dr. Farhana,我們一起為香港家庭所準備的HappyYou親子故事會。在一個為期8星期的線上親子故事會之中,我們會教導孩子一些社交技能讓孩子跟其他朋友、長輩的溝通方式變更好: https://learn.drrosakwok.com/happy_you/
兒童心理學博士:3個方法教出成功的孩子
孩子嬲爆爆好頭痕?3個方法讓孩子正確抒發憤怒
哈佛研究: 想培養堅強,成功的孩子?要小心這三件事!
用這3個方法,孩子的學習能力會越來越高
用這3個方法,孩子的學習能力會越來越高我們都希望孩子的學習能力能夠越來越好,但是實際上要怎麼做,才能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今天我
哈佛研究:3個貼士提升孩子睡眠質素
小孩焦慮時需要的不是叫他勇敢,用這三個方法,教出自信的孩子
小孩焦慮時需要的不是叫他勇敢,用這三個方法,教出自信的孩子孩子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都可能因為要面對不同事情會有焦慮的情緒。很多家長在孩子焦慮時,會想要說:「勇敢一點,你面對到的。」希望以此幫助減低孩子的焦慮感。不過很多時候這句說話未必真的能平伏孩子內心的焦慮。今天我